江苏华特年产22139吨电子特种气体等仓储经营及研发中心项目

项目名称:江苏华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2139吨电子特种气体

(700吨合成气体、570吨分装气体、20266吨纯化气体、603吨混配气体)、2111吨医疗气体(分装)、1500吨消毒杀菌气体(混配)、1000吨工业气体(分装)、60吨标准气体(混配)、副产1629吨工业级产品、2969吨气体仓储经营及研发中心项目;

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如皋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兴港西路6号,项目为新建项目,项目新建各类生产车间、生产辅助楼、仓库等。

项目分两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新上770吨/年电子气体分装装置(其中200吨/年四氯化硅二期纳入电子气体纯化),18916吨/年电子气体纯化装置,603吨/年电子气体混配装置、2111吨/年医疗气体分装装置、1500吨/年消毒杀菌气体混配装置、1000吨/年工业气体分装装置、60吨标准气体混配装置,副产工业液氨255吨/年、工业氨水1240吨/年、工业氦气35吨/年、工业氧化亚氮76吨/年,仓储经营2969吨/年化学品,建设研发中心,配套钢瓶处理车间及公用工程设施。

二期新上1350吨/年气体纯化装置、700吨/年气体合成装置,副产工业三氟化硼15吨/年、工业乙炔8吨/年。



模拟感知完成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 加速高精度电子测量技术研发

近日,专注于高精度电子测量的模拟感知(AnalogSense)宣布成功完成新一轮数千万元人民币的融资。本轮融资由协立投资独家领投,资金将主要用于持续的研发投入,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公司在工业自动化仪表计量模组领域的技术优势。 模拟感知成立于2020年5月,是一家致力于研发工业自动化仪表中使用的计量模组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便以高精度电子测量为特色,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成功推出了多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其中,首款气体流量计核心测量模组,凭借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计量性能,已经成功打入市场,并获得了行业内多个重量级仪器仪表厂家的认可与采购。 此前,在2023年,模拟感知已经完成了由超越摩尔独家投资的首轮融资。此次协立投资的加入,无疑为模拟感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模拟感知信息科技位于西安,公司核心团队在高精度仪器研发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利用这一优势,“降维”研发了多种现场仪表电子测量模组,成功将低噪声模拟链路设计、温漂/零漂抑制和精度补偿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工业现场领域。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测量精度,还大大提高了仪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面对我国在电子测量领域与西方的差距,模拟感知团队在此前的融资中表示,当前我国的电子测量技术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模拟感知在仪表和仪器领域同时布局,以技术相通性、产品归一化和积木化为原则,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在仪表领域,模拟感知提供测量的核心模组(电路板卡),目标客户群体是我国广大的仪表厂商。公司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客户需求分析,成功研发出了气体流量计核心模组。该模组在测试阶段就收到了大量订单,并在下游客户的鼎力支持下,完成了市场的闭环验证。目前,该模组的气超整表准确度已经达到了0.5%级。 在测量仪器领域,模拟感知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公司计划陆续推出用于实验室研发、新能源汽车测试、电池测试、电源芯片测试和航空发动机发电系统测试的相关产品。这些产品的推出,将进一步拓展模拟感知的市场应用空间,提升公司在电子测量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捷勃特磁驱输送系统(MTS)

捷勃特MTS-M10A磁驱输送系统凭借卓越的品质、稳定可靠的性能和高性价比,满足各类产业用户的广泛输送需求。其高性价比源于捷勃特在运控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精湛掌握,我们的核心部件实现了100%自主研发,涵盖了硬件层面的驱动装置、控制系统等关键组件,并延伸至应用交互软件等各个领域,实现了从底层到应用层的全面自主可控。这种技术实力所延伸出的硬件设计有效地保障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为用户提供具有超高使用体验的输送解决方案。

捷勃特首款磁输送线A,有着卓越的产品性能和通用功能:

负载:10kg

重复定位精度:0.02mm

动子最高速度:3m/s

单动子峰值推力:230N

精准的运动控制:动子高速运动平稳、高效

灵活、易用:模块可按需配置、灵活拼装;简单易用的操作软件等


华为阿里美团等大厂都已下场具身智能会成为一场泡沫吗

继大模型之后,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成为近两年 AI 行业内讨论热度较高的议题,很多人认为这是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必要方向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华为、腾讯、美团等中国大型科技公司的关注。

11月中旬,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华为具身智能中心”)宣布正式运营,致力于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国际前沿发展。会上,华为具身智能中心与16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涵盖乐聚机器人、拓斯达、兆威机电等多家科技企业,联合企业协同创新,提供一站式产品技术交易服务,助力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的集散与升级。

这是华为首次披露其亲自“下场”做“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与产品。

不止是华为。美团战投等机构近期以接近10亿元投资智能人形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星动”日前公布Pre-A轮融资3亿元消息,背后投资方能够看到阿里的身影,阿里巴巴、联想创投等参与本轮融资;腾讯则通过旗下腾讯Robotics X 机器人实验室打造具身智能产品;软银投资的优艾智合,日前与西安交通大学宣布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种种迹象表明,国内科技龙头们纷纷发力“具身智能”这一概念技术。但70家人形机器人、数百家智能机器人公司争夺同一赛道,这会是一场泡沫吗?

对此,优艾智合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张朝辉对钛媒体App表示,“具身智能”本身并不存在泡沫。之前的讨论热潮主要是由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和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兴起所引发的。然而,如果将具身智能简单理解为“人形机器人”,可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泡沫。尽管业界普遍认为具身智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朝辉认为,“具身智能”能够让特定的机器人形态在不同场景进行针对性的操作显然有更高效和更具适应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拓展,具身智能领域将展现出更大的价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具身智能不仅不是一个泡沫,而是具有坚实基础和广阔前景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持续投入和研究。”

热潮涌现但商业化较弱,人形机器人搭上”具身智能“快车道

什么是“具身智能”?

简单来说,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将 AI 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换言之,一个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首先听懂人类语言,之后分解任务、规划子任务,移动中识别物体,与环境交互,最终完成相应任务。

正如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李飞飞所说,“具身的含义不是身体本身,而是与环境交互以及在环境中做事的整体需求和功能。”

现代机器人之父Rodney Brooks

1991年,现代机器人之父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发表的研究论文《没有表征的智能》提出了一种对智能的根本性重新思考。布鲁克斯反对传统的认为智能必须基于复杂算法或内部数据模型(即“表征”)的观点。他认为,智能行为可以直接从自主机器与其环境的简单物理交互中产生,而这种交互不依赖于预先设定的复杂算法。

布鲁克斯的这一理论基于他对昆虫行为的观察,提出了一个称为“行为主义智能”(Behavior-based AI)的概念,该概念强调通过与环境的直接物理交互来生成行为,而不是通过内部世界模型。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智能系统不应该首先处理抽象的内部世界表征,而是应该能够直接响应外部环境的刺激。

这一理念对后续的机器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自主移动机器人和实时处理系统的设计方面。布鲁克斯的工作推动了一系列以“底层智能”为基础的研究,这种研究试图模仿生物体中观察到的自然和自适应行为。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 AI 实验室进行的研究,特别是他开发的移动机器人“Genghis”,展示机器人能够在没有复杂中央控制系统的情况下在复杂环境中导航。

1999年,罗尔夫·普费弗(Rolf Pfeifer)和克里斯蒂安·谢尔(Christian Scheier)合著的《理解智能》一书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理解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认为智能仅仅源自大脑或算法的局限。他们认为,智能是行为主体的整个身体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现,他们强调了身体对智能形成的根本影响,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身体化智能”或“身体化认知”,从而加速“具身智能”的到来。

随着以ChatGPT为核心的生成式 AI 的爆发,让人形机器人拥有了更强的“智力水平”。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3年一场演讲中表示,AI 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即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之间的关联。他说,“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它是‘长了身体的智能’,标志着技术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他认为,具身智能能够直接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而国内的资本市场,敏锐地捕捉到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潜在价值,今年前11个月,大量资金涌入这一赛道,投融资总量超过50件,总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其中,成立仅一年的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公司(以下简称“银河通用”)今年获得美团、商汤等机构7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后,又获得港投公司的天使+轮次投资;由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创立的智元机器人,在过去一年时间完成七轮融资,估值已达到70亿元。

此外,国家与地方背景基金和红杉中国、IDG资本、上汽创投、北汽产投、百度风投、柏睿资本(关联宁德时代)等机构已纷纷加入到这一赛道当中。如今,很多机器人在用PPT讲融资故事之时公司估值已超过亿级。

然而,商业化层面,基于“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发展不如预期。

有一家制药类客户向钛媒体App坦言,当采购完国内研发的一款所谓具身智能机器人之后,它的工作依然需要人类的辅助,而且行动迟缓,远低于人类的效率。因此最后,这家公司将机器人进行了“荒废”处理,不再用机器人执行任务。

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新兴技术研究所所长席宁对钛媒体App表示,当前的仿人形机器人并非产品,而是一款实验设备,当前的技术远远达不到替代人类实际应用需求的程度。

“仿人(人形)机器人有很多,但那些东西只是一些prototype(原型机),你不能说是产品,因为有特定功能、特定市场需求、可以卖的才能叫产品,但现在仿人机器人还没有到产品那一步,现在只是一些研发和试验结果,对于企业来说它不是产品,大家买这种机器人到底做应用,还是研究开发,或者是解决实际需求、代替人去做一些事情,这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只是试验原型设备。”席宁称。

事实上,现在大部分所谓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对外展示看上去更像一间样板房。虽然特斯拉、Figure的机器人的动作控制、基础抓取能力以及倒红酒、煎鸡蛋等细分场景的展示,让人眼前一亮,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机器人所做的事情差别不大,缺乏新意。机器人进入工厂工作,在性价比、稳定性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等方面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据澎湃新闻,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清源研究院研究员刘志毅表示,即便机器人市场表面火热,但行业内大多数还停留在“Demo”阶段,能真正落地商用的非常少,距离理想中的大规模生产、广泛应用阶段还很遥远,保守估计需要5-20年分阶段过渡。2024年上半年公开表示在做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可能已超过70家,但未来能持续发展的可能不到10家,如果无法获得大公司的战略投资,初创公司的生存将面临困难。

“目前这些机器人,无论是轮式、双足还是带有灵巧手的,想要实现大规模生产都非常困难。”刘志毅指出,要建立大规模生产的供应链体系,人形机器人所需资金投入巨大。

正如我之前所讲,相比海外的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大规模量产进度,2024年,留给国内人形机器人产品小批量量产并交付时间不多了,目前大众并没有看到国内现有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真的能替代人类产生更多的生产力。

正如波士顿动力创始人Marc Raibert所说,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炫耀,而不是一种生产力”。

AI正改变机器人产业,预计2030年规模超2500亿

“工业场景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导致很难通过一套软件、一套硬件完成所有的任务分工执行,‘一脑多态’的通用基础模型的构建,是工业具身智能落地的必然技术路径。”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兼CTO边旭表示,目前具身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智能系统的进步,而不在于机电系统的通用化。

实际上,“具身智能”机器人其实不止人形一条路,利用 AI、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软件技术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也是解决替人机器人的发展路径。这似乎是华为想要做“具身智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11月15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企业合作,乐聚机器人、兆威机电、深圳市大族机器人、墨影科技、拓斯达、自变量机器人等企业参与了签约,后续华为将与签约企业开展应用场景的相关合作。消息公布后,上述涉及到的上市公司都迎来了股价大涨情况。

对此,张朝辉认为,华为在宝安设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彰显了科技领军企业对具身智能领域的重视和战略布局,对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这种竞争态势有助于推动技术革新、提高行业标准、吸引与培养人才、优化产业生态、拓展市场需求,并提升国际竞争力,尽管市场竞争加剧,但它也激励着行业内的每个参与者追求成长与突破,共同推动具身智能领域向更高品质和更高标准演进。

张朝辉领导的优艾智合,由四位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创立。

成立7年来,优艾智合共完成约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肥东产投、吴兴产投、熙诚金睿、方广资本、IDG资本、松禾资本、蓝驰创投、SIG海纳亚洲软银亚洲、真格基金、英诺天使、常见投资、HAX(SOSV基金)、招商局伯乐、西交1896资本等机构。

优艾智合在半导体、新能源、3C等智能制造领域的垂直细分市场占据优势。据统计,目前,优艾智合移动机器人出货量超3000台,客户复购订单占比75%,机器人累计运行时间超2500万小时,服务了台积电、立讯精密、芯联集成、蜂巢能源、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石化、中海油在内的半导体、新能源、电力行业等500多家客户。

“我们成功实施了多个‘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张朝辉对钛媒体App表示,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路径,是如何通过迭代一步或两步来更好地实现更客户价值和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回报。

此次优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成立活动之后,张朝辉向钛媒体App透露,2023年,优艾智合业绩同比增长超过100%、国际业务增长超过230%,产品方面,旗舰产品出货占比超88%。

很显然,基于“具身智能”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依然面临重要机遇。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有望迎来蓬勃发展。

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从全球范围来看,机构预计到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7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63.5%。

高盛数据显示,在理想情况下,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约合11037.3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相当于2021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分之一。花旗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

Statista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 AI 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90亿美元,较2023年市场规模增长近30%。到2030年,预计这一规模将超过350亿美元。


labtech China Congress 同期会议全公布

上海实验室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labtech China Congress)在11月18-20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延续开展2024上海实验室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暨智慧实验室大会,此外还有第三届未来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创新论坛、科学实验室低碳可持续发展大会暨实验动物设施与装备技术高峰论坛、2024生物医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论坛、2024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论坛、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实验室高质量发展五个会议论坛活动,与实验室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实验室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01 2024上海实验室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暨智慧实验室大会 labtech China Congress 2024大会将围绕四大主题展开:“韧”重道远——科研实验室建设“韧性”发展之道、“碳”索未来——世界/中国可持续实验室“碳”足迹、“数”质并进——智慧实验室标准与评价、“聚”安思危——齐力护航实验室安全,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及企业代表共探科研实验室建设“韧性”发展之道、国内外可持续实验室“碳”足迹、智慧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实验室环境与安全之路。 2024上海实验室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 暨智慧实验室大会 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地点:N1馆现场论坛区(1166展位) 专题一:“韧”重道远——科研实验室建设“韧性”发展之道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10:00-10:25 浅谈科研实验室的高质量发展 宋桂兰,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总工,原CNAS副主任 10:25-10:50 新时代高校科研实验室建设发展之路 刘艳,吉林大学实验实验室管理处主任 10:50-11:15 实验室设计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及行业展望 刘培源,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电子工程设计院,副院长 11:15-11:40 Engineering life science 朱鹏程,ATLATL飞镖创新中心,创始CEO 11:40-12:05 科学实验室的韧性提升探索 刘东,同济大学国家土建工程中心团队负责人 2024上海实验室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 暨智慧实验室大会 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地点:N1馆现场论坛区(1166展位) 专题二:“碳”索未来——世界/中国可持续实验室“碳”足迹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13:30-13:55 LEED助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徐辰波,美国绿色建筑委员(USGBC) 13:55-14:20 科研建筑暖通系统节能减碳设计实践 朱喆,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司副总工程师 14:20-14:45 DGNB认证体系支撑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策略 马是哲,德国绿色建筑委员(DGNB) 14:45-15:10 绿色实验室的最佳实践 Tolga Berk,WALDNER集团高级顾问 15:10-15:35 动物实验安全锁“碳”-探索双碳下的动物实验室之设计 李著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资深总工 15:35-16:00 晶泰科技AI +机器人打造智慧实验室 李敬芝,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化商务拓展总监 16:00-16:25 实验室新风对室内环境影响及节能潜力探讨 左鑫,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总监 16:25-16:50 智能化设施管理模式 周正淦,世邦魏理仕跨国企业服务部资深董事 2024上海实验室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 暨智慧实验室大会 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地点:N1馆现场论坛区(1166展位) 专题三:“数”质并进——智慧实验室标准与评价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09:30-09:55 实验室智慧化建设与评价标准介绍 吕京,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原),研究员 09:55-10:20 实验室智慧化探索 刘辉,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 10:20-10:45 智慧实验室-实验室设备与仪器的智能联通 Maximilian Englisch,WALDNER集团副总裁 10:45-11:10 智慧化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 刘爱强,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1:10-11:35 浅析未来实验室发展:AI时代下科技与创新的结合 侯海峰,上海瀚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11:35-12:00 智慧实验室全要素一体化设计流程的创新与挑战 王琳锋,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三院智能化智能化设计总工程师 2024上海实验室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 暨智慧实验室大会 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地点:N1馆现场论坛区(1166展位) 专题四: “聚”安思危——齐力护航实验室安全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13:30-13:55 实验室职业健康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探讨 闫慧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13:55-14:20 化学实验室通风系统验收及相关技术应用 刘昆,北京成威博瑞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14:20-14:45 安全有备无患,共同努力确保实验室安全 Bianca Gonçalves,美墨尔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14:45-15:10 构建科研实验室数字化RAMP隐患治理育系 徐宏勇,华东理工大学,安全环保办公室主任 15:10-15:35 “人工智能+物联网”助力实验室安全管理智慧化 韩思淼,北京宏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 15:35-16:00 实验室安全智能管控 沈晋明,同济大学,教授 16:00-16:25 实验室安全通风及舒适环境 朱启明,妥思空调,实验室科学事业部负责人 16:25-16:50 实验室中的特别危险化学品 郭红宇,天津大学,教授 智慧实验室和安全培训 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地点:N1馆现场论坛区(1166展位)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09:00-15:00 智慧化实验室建设与规划 吕京,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原),研究员 智慧化实验室解决方案与技术要求 刘爱强,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化学品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的数字化实践 徐宏勇,华东理工大学,安全环保办公室主任 实验室气流管理策略及控制方案 庄江婷,妥思空调,系统顾问 实验室的特别危险化学品管理 郭红宇,天津大学,教授 02 第三届未来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创新论坛 继前两届论坛之后,2024年11月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labtech China Congress与筑医台将再次联合主办“第三届未来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创新论坛”,本次论坛将围绕“创新驱动,智领未来”的主题,深入探讨医学实验室在智慧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前沿进展,分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的成功经验,探讨医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实验室运营管理的优化策略。 第三届未来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创新论坛 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地点:N2馆现场论坛区(2680展位)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10:00-10:30 科研型实验建筑设计控制要点及避坑指南 谢景欣,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防所,,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0:30-11:00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创新建设与管理 吴南屏,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济南市微生态生物医学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11:00-11:30 医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曹国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副总工程师 11:30-12:00 参观科技创新型实验室设备展区 13:30-14:00 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的管理与思考 潘柏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教授 14:00-14:30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与创新建设 朱召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检验医学科主任,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 14:30-15:00 智慧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 吕欢,南京诺飞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15:00-15:30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动物实验中心的规划与建设 沈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技术主管,实验室负责人 15:30-16:00 医学实验室建设与运维实践 朱红洲,中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后勤保障处处长 16:00-16:30 互动答疑 03 科学实验室低碳可持续发展大会暨实验动物设施与装备技术高峰论坛 科学实验室低碳可持续发展大会 暨实验动物设施与装备技术高峰论坛 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地点:N1馆现场论坛区(1160展位)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9:30-10:00 开幕致辞 沙怡文,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领导(拟邀) 某高校健康学院领导 刘东教授,实验动物设施与技术分会会长 10:00-10:30 高水平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的工艺设计要点 傅江南,广州国家实验动物中心,主任 10:30-11:00 现代实验室空调机组的洁净和节能设计 徐方敏,博纳环境设备(太仓)有限公司 11:00-11:30 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的功能与基于实验动物的疫苗潜能验证 刘琼,南昌大学教授,基础医学院党委委员 11:30-12:00 大小鼠饲养管理的几个细节探讨 卢晓,迪哲医药,IACUC主席、动物设施主任 13:00-13:30 基于支撑能力提升的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建设 贺争鸣,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动物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原所长 13:30-14:00 主动式热回收-新风空调的未来 张振天,konvekta中国 14:00-14:30 生物医药载体管理一站式综合服务实践 陆青诞,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 14:30-16:00 圆桌论坛:实验动物设施产业如何支撑医学、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思考 陆青诞,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 卢晓,迪哲医药,IACUC主席、动物设施主任 黎明,英崴沃(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 16:00-16:30 青少年科普:青少年探索生命科学与实验动物的奥秘 金阳,青未来 科学实验室低碳可持续发展大会 暨实验动物设施与装备技术高峰论坛 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地点:N1馆现场论坛区(1160展位)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10:00-10:30 绿色金融支持生命科学产业发展 待定 10:30-11:00 实验动物隔离环境的运行管理 郝同杨,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副总监 11:00-11:30 国产创新路径下的新一代智能化变风量控制系统 董海龙,上海物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11:30-12:00 医院实验动物用房安全高效暖通系统设计探讨 曹晓庆,中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13:30-14:00 RAMP 风险防控体系下的实验室安全解决方案 王冰,上海台雄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14:00-14:30 国内科研建筑发展与现状,与高效、智能、健康的实验室建设创想 高强,上海滔普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14:30-16:00 圆桌论坛:金融与科学服务——探索实验室建设与耐心资本的共赢之路 孙云博士,丹纳赫集团中国区前总裁 杨勇,麦克林生化董事长 其他嘉宾,待定 科学实验室低碳可持续发展大会 暨实验动物设施与装备技术高峰论坛 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地点:N1馆现场论坛区(1160展位)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10:00-12:00 实验室高质量发展雅集 闭门会议 04 2024生物医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论坛 2024生物医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论坛由上海瀚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程设计协会联合主办,围绕生物医药实验室建设,从实验室安全设计、实验室设施设计、智慧化设计等方向进行讲解分析,汇聚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决策者以及设计与建设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与会者分享医药实验室设计和建设方面的经验与见解,促进行业合作与知识共享。同时,通过论坛展示和讨论前沿科技成果、创新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建设方法,推广创新技术,帮助行业提升实验室建设的标准与质量,优化实验工作流程,保障研究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2024生物医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论坛 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地点:N1馆现场论坛区(1676展位)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9:15-10:00 既有建筑改造生物医药实验室设计要点 路陶鹏,中国海诚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10:00-10:45 实验个性化定制与数智设计 多兆明,浙江省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生命健康 事业部,总经理 10:45-11:30 多类主流实验室设计重难点分析 范文,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公司, 高级项目经理 实验室及动物房工艺,首席设计师 11:30-12:00 实验室通风设计及案例分享 张四锋,上海瀚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暖通技术总监,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05 2024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论坛 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是科研、教育和医疗等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深入探讨和分析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差异,借鉴先进经验、促进高校实验室的科学建设和管理保障,labtech China Congress将与实验室建安圈在11月19日举办2024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论坛。 2024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论坛 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地点:M40会议室(N1馆一楼)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13:00-13:30 实验室建安圈向日葵俱乐部成立大会 13:30-14:10 高校实验室项目建设管理与风险防范 吴祝武,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技术安全部,副部长 14:10-14:50 实验室通风柜的标准解读及操作风险管控 杜武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健康、安全及环境处, 处长 14:50-15:30 以深圳医学科学院项目为例,探讨高质量实验室设计与建设 田耀荣,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湾区研究院洁净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主任 15:30-16:10 实验室建设与装修的注意点思考 冯建跃,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原处长、教授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实验室建设与安全分会,理事长 16:10-16:30 自由讨论 06 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实验室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实验室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地点:E6馆现场论坛区(6170展位) 时间 演讲题目 演讲嘉宾 10:00-10:30 数字化助力医疗器械创 李晓欧,上海健康医学院医疗器械学院, 党总支 10:30-11:00 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周亮,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11:00-11:30 数字化助力实验室新质生产力提升 姜瀛洲,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 11:30-13:00 午餐 13:00-13:40 人工智能与检验 刘善荣,上海长海医院实验诊断科,主任 13:40-14:20 智慧实验室构建 汪建锋,上海实验室装备协会副会长, 上海卓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14:20-14:40 休息 14:40-15:20 人工智能标准化前沿与检测认证案例 孙威威,SGS智库专家 15:20-16:00 AI+Lab=? 保童伟,CTI华测检测工业材料检测产品线/中心材料实验室,总经理 16:00-16:40 商用密码构筑实验室数智未来的安全底座 张可可,北京中认环宇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未来产业事业部部长


飞腾携手联想开天发布AI PC内置十亿级大模型

12月5日,联想开天携手飞腾正式发布联想开天M90f G1s AI PC元启版,该产品搭载飞腾最新一代桌面CPU 飞腾腾锐D3000 ,是飞腾平台首款内置大模型的AI PC产品。联想开天科技有限公司CEO李高强、联想开天产品中心总经理曹先念、飞腾公司首席科学家窦强、飞腾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等领导出席发布仪式并剪彩。

五大特性,强化AI特色

2024年堪称AI PC发展元年,今年年初,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Sora”引发全球轰动,推进了AI技术在个人PC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预测,今年全年AI PC全球出货将达到4300万台,预计2025年将达到1.14亿台,在PC类产品中占比攀升至43%。

联想开天基于飞腾CPU打造的AI PC新产品,整体性能大幅跃升。该产品首次在信创行业采用全新一代DDR5内存,数据处理速度大幅提升。基于业界创新的 AI GPU 加速架构,该款产品能够轻松应对用户的各类办公场景和智能设备交互需求。

此次发布的 AI PC产品,具有五大特性,包括内嵌个模型与自然交互的个人智能体、内嵌个人知识库、本地(CPU/GPU/NPU)异构AI算力、开放的AI应用生态以及保障个人隐私及数据安全。

作为五大特性之首,此次发布的 AI PC配备了个人智能体——联想小天。基于内置本地大模型驱动,联想小天能够与用户在工作学习等多个场景以自然语言交互,既可以使用本地大模型和算力进行推理回答问题,同时依靠产品的强大算力和防护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懂你、更便捷、更安全”的AI 体验。

四大优势,打造智能好用AI PC

联想开天与飞腾、麒麟紧密协作,针对AI PC的架构和应用场景,打造国产化混合算力架构,聚焦四大优势打造智能好用的AI PC产品,通过极致的算力支撑和灵活调度,确保智慧场景计算无忧,运行流畅。

十亿级大模型本地部署,结合异构AI加速架构,帮助您更好的管理和使用设备;

建立安全可靠的本地知识库,并结合本地模型快速进行内容的提炼和总结;

简单快捷的操作系统交互,打造更懂信创设备和信创用户的智能体;

搭建丰富开放的AI应用生态,提供更多 AI 场景化能力。

联想开天作为信创IT设备领军品牌,在信创领域具有世界级的软硬件适配体系和能力储备、业界顶尖的产品研发及创新能力,能够提供PC、服务器、存储等全栈信创产品、体系化的信创解决方案以及成熟的品控、产能、售后服务。目前,联想开天PC出货量已经连续12个季度保持行业领先。

D3000“助攻”AI PC

为联想开天AI PC元启版提供核心算力支撑的,是飞腾新一代高效能桌面CPU飞腾腾锐D3000。该CPU集成了8个飞腾自主研发的新一代FTC862高性能处理器内核,主频可达2.5GHz,是目前国内性能最强的ARM架构桌面CPU。该产品性能较上一代有大幅提升,能够兼顾桌面终端、云终端、一体机等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同时集成了丰富的接口,支持飞腾自主定义的处理器安全架构规范PSPA2.0,能够满足更加复杂应用环境下用户对于性能和安全可信的需求。

接下来,飞腾将携手联想开天等合作伙伴,持续深化合作,打造更多好用易用的产品,共建国产AI 生态圈,推动国产AI持续落地应用,赋能千行百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磐鑫自动化 PPX-DSCO系列上下同轴对位光源

随着工业自动化得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电子制造领域,PCB板(印刷电路板)对位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在高效的生产环境中,确保PCB板上每一层的精确对位对于确保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推出了PPX-DSCO系列光源,它专为PCB板及其他工件的上下对位设计,能够提供精准、均匀的照明,从而确保视觉系统能够获取清晰、无畸变的图像,支持精确的对位操作。

PPX-DSCO44

主光源配置:双主光源,背向设计

辅助光源:双路辅助光源

工作波长:白光/可调

亮度均匀性:>95%

对位精度:≤0.01mm

光源角度:360°全方位覆盖

光源寿命:>50,000小时

工作温度:0-45℃

电源要求:DC 24V

外壳材质:铝合金

防护等级:IP65

主光源

配备主灯板,用于发射主光束;

可配置为至少两个主光源,分别发射第一主光束和第二主光束;

光束输出稳定,亮度均匀,为成像提供基础光源支持;

辅助光源

包括辅助灯板和光线引导结构;

辅助光束通过光线引导结构与主光束同轴输出,

从而提升光线的均匀性并消除检测中的暗区;

支持至少两个辅助光源,与主光源一一对应设置。

外壳体

配备调光结构(包括漫射板和偏振片)以改善光束的均匀性和方向性;

主光源和辅助光源均被安装于外壳体内,壳体两端布置主光源,中间设有拍摄窗口。

分光组件

包括分光棱镜和反射镜,位于主光源与辅助光源之间;

引导成像光束,实现多工位同步检测,提升检测效率。

光源成像图

主光源

主光源分别发射两束主光束,提供基础照明。

光束经过调光结构(漫射板与偏振片)优化,实现:

光线均匀化:避免光线集中造成亮斑或热点。

方向一致性:确保光线投射方向精确,减少光路干扰。

辅助光源的光束补充

发射两束辅助光束,用于补偿检测区域暗区光线,

经过漫射板扩散,实现光线分布均匀;

光束通过分光片与主光束同轴整合,确保光线覆盖无缝连接。

同轴整合

主光束和辅助光束在光路中精准合并,同轴向同一方向输出。

关键设计:光线引导结构将辅助光束引导至主光束未覆盖区域,

消除暗区,提升检测区域的整体光线均匀性。

分光组件的分配

分光棱镜将镜头捕捉的光路分为两束光线,

同时引导至不同检测区域,实现多工位同步检测。

反射镜调整光路方向,确保光线充分覆盖工件表面,

并满足上下位置识别的多视角需求。

主光源与辅助光源的协同照明设计,提供了均匀、明亮的光线分布,使工件的边缘、特征点和标定区域清晰呈现。通过光学优化消除暗区和光线分布不均的问题,适用于工件对位检测场景,如PCB贴合和钢网印刷中的上下位置对准。


目标产值450亿元上海力促科学仪器与科研试剂创新发展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上海市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业的创新发展。该《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的主要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措施,为上海市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图来自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上海市将建设1-2个技术测试验证平台,搭建5个以上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中心,进一步增强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同时,将培育5家以上细分赛道科技领军企业,形成5个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10个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试剂,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业产值预计将达到450亿元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方案》提出了多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在突破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方面,上海市将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发关键元器件和零部件,推动高端科学仪器整机和高端科研试剂的研发。同时,将建设测试验证平台,搭建产品应用场景,推动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品的应用。
《行动方案》明确聚焦液质联用仪、角分辨光谱仪、椭偏光谱仪、高端光片显微镜、高端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逆流色谱仪、高端可视化生物冻融仪、电化学分析仪、样品前处理仪等高端科学仪器整机研发。
在培育一流科技企业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将孵化培育初创企业,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上海市将利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资源,加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集聚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同时,将支持企业深耕优势产品,打造爆品整机,成为细分领域骨干企业,并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拓展全球市场。
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和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的措施。上海市将加强数字化技术和智能系统集成,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加强标准和专利建设。同时,将集聚创新人才和团队,打造科技产业园区,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汇聚行业发展合力,强化监管创新和统筹协调。
《行动方案》的发布是上海市在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的指导性政策。未来三年,上海市将按照《行动方案》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将加强监测评估,及时跟踪政策执行情况和产业发展动态,不断优化政策措施,推动上海市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素材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相关资料下载:

关于印发《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新品发布 USi 与众不同USi174-industry 传感器系统

倍加福家族再添新成员!在丰富的传感器产品组合中,新增一款功能强大的USi-industry传感器系统。凭借其紧凑的设计、独立的换能器以及椭圆形的声波波束,该系统显著区别于标准传感器,在应用灵活性和坚固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独立的传感器通道、可切换的参数集以及多种操作模式使其能够轻松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同时,传感器系统坚固耐用的设计确保了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甚至是严苛条件下,都能实现可靠的三维区域监控。

新型 USi-industry 传感器系统实现可靠的三维区域监测

椭圆形声波 ,宽广的感应范围

USi-industry凭借其特别的声波波束形状,实现了三维区域的监控:传统传感器的声波以锥形扩散,其感应范围的横截面为圆形。相比之下,USi 系统声波波束的横截面则为椭圆形。这一特性在较大的监控范围内进行物体检测时提供了显著的优势。例如,在进行货物检测时,无论是托盘、箱子还是框架等不同轮廓的物体,都能被可靠地探测到。

独立且宽广的感应范围,应用更具灵活性

该系统的实际传感单元,即两个换能器的尺寸仅为27 x 21 x 13毫米。它们与评估单元分离,并且可以通过长达三米的电缆在不同位置安装。

结合紧凑的设计,这一概念在各个组件的布置上提供了显著的灵活性。紧凑的换能器可以直接安装在机器人手臂上或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中,以确保实现准确的速度和距离监控,以及可靠的防撞保护。

智能软件,参数可调

评估单元采用智能软件算法来处理声信号。若在同一环境中使用多个USi系统,该算法能自动屏蔽可能产生的干扰回波,确保设备相遇时仍可并行使用。

评估单元可连接多达两个具有各自通道的换能器,这些换能器可通过PACTware进行单独配置。每个换能器均可设定两套参数,分别用于距离、评估、输出和示教,这些参数集可通过应用中的可参数化数字输入进行切换。由于两个传感器只需要一个评估单元,可降低投资成本。

三种运行模式下选择性评估

在示教模式下,USi-industry能够学习如何详细检测其周围环境。在示教过程中,还可以定义一个参考点,以排除对传感器检测的干扰。例如,这可以是感应范围内的一个固定机器部件。用户可以选择传感器应对哪些情况作出反应:是检测物体的存在、缺失,还是这两种物体状态的变化。在环境完成示教后,再设置选择性评估,从而使其适应应用需求。

传感器循环时间的设置也同样灵活,可在10至200毫秒的范围内进行调整。较短的循环时间用于检测快速移动的物体;而较长的循环时间则能在高阻抗环境中稳定测量。USi-industry的换能器符合IP69防护等级,具有防潮性能,即使在暴露的环境中也能无忧使用。

典型应用

USi-industry传感器通常用于自动引导车(AGVs)和自主移动机器人(AMRs),例如在生产区域、仓库和配送中心。其他应用领域包括机器人技术和航空业,例如用于飞机与行李输送车之间的防撞保护。

特性一览

亮点

●分体式传感器系统提供了安装灵活性——微型传感器能够轻松适应狭小空间

●通过特别的椭圆形三维检测场实现理想的区域监控

●各独立通道均配有两套可切换的参数设置,实现更大的灵活性

●提供三种可选操作模式和可调传感器循环时间,以便根据应用需求适配

●简单的环境示教,传感器易于集成,抗干扰

●更具可靠性:相互干扰回声抑制确保传感器平稳运行

关于倍加福

倍加福–未来自动化的驱动者和创新者

倍加福以德国曼海姆为公司总部,凭借其持续不断的对创新技术的研发,向全球工厂自动化和过程行业的客户提供丰富而多样的产品,致力于自动化行业的传统应用和面向未来的应用。同时,倍加福不断推动前瞻性技术的开发,为客户迎接即将来临的工业 4.0 的挑战铺平了道路。

自动化是我们的世界。

完善的解决方案是我们的目标!


携手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环博会进入绿色循环新时代

近日,中国环博会主办方宣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业务指导单位的“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正式成为中国环博会的协办单位,并就2025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第26届中国环博会同期展会“2025国际循环经济专题展览暨论坛”达成深度合作,这标志着中国环博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其在亚太地区固废处理及资源再生利用的业务布局,迈进绿色、循环经济新时代。

01循环经济风起云涌 双强共建交流平台

2025年,是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将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10月18日,我国第98家央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首支“国家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存在的重点行业资源产出效率不高、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等问题,进一步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打造全国性、功能性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

今年以来,从顶层设计到配套政策,再到组建“国家队”,我国循环经济产业正从过去的以回收生意为主,发展为具有高科技属性的新产业,加快推动循环经济驶入“快车道”。

2024年11月,亚洲旗舰环保展中国环博会IE expo China宣布与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达成深度合作,以更广泛的视角全面聚焦当前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前沿解决方案,协同打造更高效的产业服务平台。

中国环博会IE expo China是全球环境旗舰展慕尼黑IFAT展的中国展,自2000年办展以来,凭借其高品质、国际化、专业化、全面性,已成长为中国及亚太地区颇具规模与影响力的线余家环保企业参展。其中,涵盖垃圾清运、固废处理、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四大领域的固废展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环博会重点展示内容,是国内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回收利用行业每年不容错过的年度新品发布和技术趋势前瞻的专业商贸交流平台。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指导的,跨地区、跨行业、全国性的社团组织。其在区域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再制造、园区循环经济、垃圾资源化、绿色消费及“无废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提供平台服务,协会在册会员单位超1500家。

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下,协同打造的“2025国际循环经济专题展览暨论坛”,将构建一个闭合废弃物回收、处理、再生和利用的完整工艺场景,促进固废处理与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

02聚合行业优势资源 链接世界循环经济

依托IFAT全球资源赋能和中国环博会25年行业积累,本届循环经济展览将汇集集央企、国企、民企、外企、产业集群等在内的全明星阵容。除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外,同时还获得国际固体废物管理协会、德国废物管理协会、新加坡废物管理与回收协会、马来西亚废弃物管理协会、上海市循环经济协会、江苏省循环经济协会、浙江省循环经济学会、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主办方将积极拜访邀约循环经济领域的权威机构,致力于聚合产业链资源,打造更高效的平台。本届循环经济展览将致力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双轮驱动,聚拢媒体资源,扩大展会影响力。在中国环博会原有宣传基础上,展会将进一步拓宽循环经济相关的海内外近300家大众媒体、行业媒体合作,并联动微信、今日头条、知乎、百家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形成网页、客户端、APP、杂志等多平台、度、全方位布局,达成1000万+信息流曝光量。

“2025国际循环经济专题展览暨论坛”将实现平台双强联合、资源强势聚合,彰显了中国环博会加速布局循环经济市场的坚定决心,更体现了中国环博会将在固废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创造更广泛影响力和市场协同效应,助力循环经济产业有效升级和持续增长。